坦桑尼亚商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一家超市海报上鲜艳的中国字很能表明中国在这个东非国家持续增长的影响力。
在距市中心一箭之遥的卡里亚库商业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讲述这个地区如何因为大量中国商人从事小额贸易而变成“唐人街”的。
“谋生难啊。我们大多数人竞争不过看起来更聪明的外国人已经不是一个秘密。政府应该保护我们。”卡里亚库的一名商人,组瓦纳·辛巴告诉国际新闻社。
周新丽(音),一名中国花商,告诉国际新闻社:“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对我来说这是唯一既能赚钱又能展示我们文化的机会。我们要让这个世界了解中国能提供什么。”
市政当局估计目前有超过10万外国人在达累斯萨拉姆非法工作。工贸部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据信每年有数千名中国创业者来这里从事小商品贸易。
中国商人销售一系列的产品,包括厨房用具,服装,窗帘,电子配件,手机,雨伞和中医药等,生意看上去红红火火。
但工贸部称,大部分中国人运营的小生意非法,因为很多生意达不到最低投资标准10万美元。在坦桑尼亚,外国人要开展生意,投资必须达到这个最低标准。
根据1997年的投资法,投资者必须存入最低100,000美元保证金到坦政府负责授权资质的机构坦桑尼亚投资中心 。
坦桑尼亚投资促进中心的招商引资局主管约翰·姆纳里告诉国际新闻社,如果投资者没有遵守营业执照上所列的项目,法律就应该发挥其作用。
“法律写清清楚楚。我们可以自行裁量,在采取法律行动之前,撤销任何试图藐视投资程序的人的经营许可。”他解释说。
当局还宣称中国商人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坦桑尼亚工业联合会估计,坦桑尼亚因为假冒伪劣损失高达20%的国内税收。
但郑冲(音),一个在卡里亚库卖窗帘的中国商人,驳斥了中国商人的假冒商品大量涌入本地市场击垮当地人生意的观点。他说,市场遵循供给和需求原则。
“我们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所以任何人都绝没有理由恨我们。我们只是做生意的。”他告诉国际新闻社。
然而,步行通过市场就能发现假冒收音机,手机,家电,甚至药品。
坦桑尼亚标准局的一位高级保证官员拉萨罗·穆萨萨拉噶告诉国际新闻社,“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毫无疑问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
“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遏制这些产品的销售,但由于大众缺乏认识,资源不足和当局之间的协调性差,我们并不总能成功,”他说。
“我们需要拿出一个综合方案,通过在入境口岸收紧控制,杜绝这种非法的做法。”
2003年公平竞争法规定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该法第15(1)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贸易过程中使用具有误导或欺骗性,或类似误导或欺骗性的产品。”
但分析家指出,坦桑尼亚虽然有一些旨在遏制假货销售的政策法规,但还不能够完全解决此问题。
商业法专家古德勒克·楚瓦,表示国家需要综合立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补充称,政府需要委任独立监管机构来监控这些产品的进口。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这些产品的影响。除非我们有一部专门解决这件事情的法律,否则我们不能阻止这些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他告诉国际新闻社。
他说,由于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是假冒伪劣产品,假冒商品进口商利用了这一法律漏洞。
两年前,工贸部指责中国小贩用假冒产品充斥市场,发出30天的最后通牒,要求他们离开达累斯萨拉姆的街头。但此通牒无疾而终。
观察家说,缺乏缓解中小型企业面临外国剧烈竞争的机制可能会导致当地商人退出市场。
然而,达累斯萨拉姆姆宗贝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奥尼斯特·恩高维告诉国际新闻社:“竞争艰难,竞技场上弱者难以生存……那些自认较弱者,应为强者让出场地。”
恩高维说,由于庞大的人口和日益减少的资源,中国政府鼓励国民到国外投资。
“这些商人大多有一定的目标,他们会做任何事情来赚钱,并把赚到的钱送回家补贴家用,间接地为中国经济做贡献。
他说,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有不仅对知识产权,同时也对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我们不小心,我们最终将成为失败者,因为中国商人已经把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他们产品的试验场,这些产品在别的地方也卖不出去。”